张廷玉试探着问乾隆:"臣近八十岁了,可不可以荣归故里了?"没想到,乾隆"唰"得变了脸色,并引经据典说了一句话,张廷玉赶紧跪倒在乾隆面前痛哭流涕。此时,他知道自己一直担心的事互联网股票杠杆,终于还是来了。
在清朝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得到"配享太庙"这份殊荣的汉族大臣屈指可数。张廷玉就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因为他是雍正皇帝临终前特意指定的重臣之一。
雍正驾崩前特意指定张廷玉配享太庙,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是随着雍正驾崩,新皇帝乾隆即位,张廷玉的处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乾隆虽然年轻,但眼光老辣,做事风格与其父截然不同。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情总是留有余地。这种行事作风与乾隆追求开拓进取的风格格格不入。慢慢地,张廷玉在朝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乾隆三年,六十七岁的张廷玉第一次感受到了岁月不饶人。看文件时眼花,写字时手颤,连日常政务处理都变得力不从心。
更让张廷玉感到不安的是,年轻的乾隆开始重用三十岁出头的讷亲为军机大臣。
乾隆十一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张廷玉彻底失去了精气神。他最看重的长子张若霭突然病逝,这对年近古稀的张廷玉来说是一记重击。
从此以后,张廷玉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他在朝堂上经常心不在焉,有时甚至对同一件事重复回答。这些细节都被心思缜密的乾隆看在眼里。
配享太庙的资格来自雍正的旨意,但能否真正实现,却要看现任皇帝乾隆的态度。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选择在一次入宫赴宴的机会向乾隆提出致仕请求。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臣说到动情处,眼泪都流了下来。
谁知乾隆当场就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来驳斥。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身为两朝元老,未来还要配享太庙,怎能轻易请辞。
张廷玉试图争辩,他提到宋明时期也有配享大臣乞休回家的先例,比如明太祖时期的刘基。这番话反而激怒了乾隆,因为刘基是被朱元璋猜忌才被迫离开朝廷的。
乾隆甚至在第二天专门发布一道长篇谕旨,将这场争论公布于天下。他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君臣大义的高度,认为张廷玉身为老臣,不该主动请辞。
更让乾隆不满的是,张廷玉在请辞被拒后,突然又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他想要乾隆给一个承诺,保证自己死后一定能配享太庙。
这个请求彻底触怒了乾隆,因为这相当于质疑皇帝的信用。乾隆对此非常生气,但表面上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还特意写了一首诗作为凭证。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更加出乎意料,张廷玉因为身体不适,第二天并未亲自进宫谢恩,而是派儿子代为传达。这个看似小小的失误,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灾难。
乾隆认为这是对皇权的不敬,立即命令军机大臣拟旨,要求张廷玉作出解释。张廷玉虽然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宫中认错,但事情反而变得更糟。
乾隆发现张廷玉提前知道了谕旨的内容才来认错,这让他怀疑军机处有人泄密。于是一场针对张廷玉的调查开始了。
在这次风波中,乾隆对张廷玉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认为张廷玉虽然任职两朝,但并无特别的功绩,最擅长的不过是谨慎做事和传写谕旨。
这场风波最终以张廷玉失去伯爵和大学士职衔而告终。
张廷玉最终获准返回故乡,但这个过程充满了坎坷。当他启程回乡时,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地方官员没有一个人来送行。
这在当时的官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因为按照惯例,像张廷玉这样的大臣回乡,地方官员都要来送行。但他们都害怕因此被牵连,选择了明哲保身。
张廷玉回到家乡后,麻烦事并没有结束。四川学政朱荃因为隐瞒母丧消息,被御史弹劾。由于朱荃曾受过张廷玉举荐,而且两家还是儿女亲家,这件事又牵连到了张廷玉。
乾隆随即派内务府大臣德保前往张廷玉的老家,名义是清查追缴历代皇帝对张廷玉的赏赐。实际上,德保奉到的密旨是要搜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和藏书。
德保带人开箱砸柜,几乎把张家翻了个底朝天。所幸张廷玉一生谨慎,私人书信中只有家常琐事,就连他自己编写的年谱也只记录了生平大事,没有涉及任何朝政机密。
在这次抄查之后,张廷玉变得更加沉默。据记载,他在家中整日不发一言,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死讯传到京城后,乾隆似乎有些后悔对这位老臣太过严苛。
出人意料的是,乾隆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他说这样做是为了遵从父皇雍正的遗命,也是表彰张廷玉在雍正朝的勤勉工作。
三十年后,乾隆在临雍视学时,突然想起了张廷玉。当年张廷玉反对举行三老五更的古礼,乾隆当时并不认同。但到了晚年,乾隆发现张廷玉的见解是对的。
乾隆五十年,已经六十八岁的乾隆在一块碑文后面写道:"四十年间学问识见各有不同,年少时难免好名泥古,如今看来倒是张廷玉有远见。"
但即便到了晚年,乾隆对张廷玉的评价仍然复杂。他说:"张廷玉在先帝时确实勤勉谨慎互联网股票杠杆,但他应该明白我不会被浮言所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