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主题:种鸡出口“零的突破”
微观地点: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
微观案例:从“中国农科第一镇”里,走出“京”系列高产蛋鸡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2023年10月11日,“中国籍”蛋鸡在非洲坦桑尼亚产下了第一枚鸡蛋。当地需要好鸡蛋,中国送去了好蛋鸡。这是中国种鸡出口“零的突破”,坐标:中国,北京,平谷区,峪口镇。
鸡蛋说来很普通,中国几千年前就开始养鸡。可国人“鸡蛋自由”的日子,其实也就四十来年,而蛋鸡不依赖进口的日子,满打满算十四年,家禽良种开始走出国门,两年。
鸡蛋只有小心放在自己的筐里才踏实。如今,只要在鸡蛋领域谈粮食安全,在种鸡领域问种业振兴,都绕不开峪口——不但没有“卡脖子”,可称得上“强优势”。中国人今天每吃两枚鸡蛋,就有一枚来自峪口的蛋鸡。
粮食只有牢牢端在自己的碗里才放心。从蔬菜、主粮、水果到智能设备,在北京峪口,农业中关村、京瓦中心、博士农场、全国重点实验室、多个国际研究院正在集聚,解决更多粮食安全领域“卡脖子”问题。对北京而言,实施“百千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而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峪口镇的探寻,对“五大振兴”齐抓并举的“峪口模式”的关注,或是一个值得长期借鉴观察的“小切口”。
中国家禽良种首次走出国门
时间拉回到一年多前。历时三个月的准备,2023年6月15日,凌晨3点,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1.65万只高产蛋鸡和白羽肉鸡的1日龄雏鸡,经过分拣、公母鉴别、称重、注射免疫、装箱、喷雾免疫,乘坐专车前往大兴国际机场。次日凌晨0点15分,经北京海关检疫合格,这些特殊的“旅客”飞抵坦桑尼亚——我国家禽良种首次走出国门。
飞往坦桑尼亚的高产蛋鸡名叫“京红1号”,因产地北京、蛋壳红色得名。而“京红1号”,也是我国首次实现禽类核心种源自主可控的当家品种。
“很多人喜欢红壳蛋,认为红壳的好吃,颜色也喜庆,所以新品种上市的时候,市场一下子打开,中国的蛋鸡,终于不再被外国技术‘卡脖子’了。”重温“京红1号”的诞生往事,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沃德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依然难掩激动。
京红1号、京粉1号只是开始,随后京粉2号、京白1号、京粉6号相继问世,这5个京系列蛋鸡品种,实现了蛋色、蛋重、羽色全覆盖,累计推广72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8%。
“现在,中国人每吃2枚鸡蛋就有1枚来自我们的蛋鸡。”吴桂琴对每一个品种如数家珍:京红1号如今已经升级到“3.0版本”,实现产蛋更多、成活率更高、料蛋比更低、蛋品更优、淘汰鸡体重更大、商品化率更高、综合效益更佳等七大价值,90周龄饲养日产蛋数435.9个、淘汰鸡体重达到2170克……
为何聊起“淘汰鸡”?市场是真刀真枪与国外垄断公司磕下来的,处处是学问。“淘汰鸡”只是相对于“育种鸡”而言,对很多养殖户来说,卖鸡蛋是收回成本,国人“炖老母鸡”的爱好,才是利润之源。产蛋周期结束后,母鸡体重更大更肥更健康更好卖,对养殖户太重要了。
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两年前,因为国际蛋鸡市场禽流感等原因,非洲市场出现了供应缺口,坦桑尼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中国种鸡出口至此实现“零的突破”,甚至连海关方面对此都感到新奇,因为一切手续与流程都是新的。
“到2030年,世界蛋鸡看峪口。”吴桂琴说,她有这个信心。
解决种业安全问题,有很多评判维度。最简单的标准,完全自主的叫“强优势”,严重对外依赖的叫“卡脖子”。在蛋鸡领域,中国已经是“强优势”,但在种业很多领域,依旧要面临“卡脖子”的窒息感,其中就包括白羽肉鸡。
可喜的是,和“京红1号”一起抵达坦桑尼亚的,还有一千只“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这个品种,由峪口禽业的家禽研究院研发团队自主培育。
“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屠宰量超65亿只,然而祖代种鸡全部依赖进口,成为行业发展的切肤之痛。”吴桂琴说,从蛋鸡育种到肉鸡育种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当时,峪口禽业在蛋鸡育种上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标准化的育种制种模式,为肉鸡育种打下基础。
2021年年底,“沃德188”等为代表的国产白羽肉鸡通过审定,结束了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农业科技创新的“峪口矩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型养鸡场,到如今全球最大的蛋鸡制种公司,峪口禽业党委书记周宝贵见证了企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峪口人,他也亲历着家乡峪口镇的蝶变。
“峪口如今就是农业科技创新大平台,现在每周都会有来自国内外的企业、科研机构、顶级专家到镇上调研、交流、洽谈,这是难得的资源,为我们做企业的带来更多发展契机。”周宝贵说。
2020年7月,北京市政府批复《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作为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核心区和主阵地,这两年,峪口镇成为产业热点地区。
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园区,是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京”代表北京,“瓦”代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其肩负着向全国输送农业科技成果的重任。
不是简单合作,而是把创新的“土壤”也移植了过来。这里借鉴了瓦赫宁根大学“农业金三角”的模式,就是把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放在同一平台,融合三方力量,共同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据悉,核心区域目前已引进京瓦中心、北大荒(600598)、苏陀科技、大伟嘉等20余家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一期空间“满员”。
此外,北侧的中国农科院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高速建设;西侧的农业微生物国际研究院、正大国际研究院加速落地。紧邻的保利集团合成生物中心和综合研发中心、农业中关村科研总部(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等也已在此处安家。在北京峪口,农业科技创新正在自发形成集聚效应,研发元素加速向这里靠拢,产生科技创新的“峪口矩阵”。
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现场”
农业技术创新,通常并不直观,但偏偏在峪口很“直观”,因为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第一“现场”经常就在镇里。博士农场、京瓦科技示范园、拜耳耘远农场、金源谷小麦育种基地、华颂种业马铃薯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爱科农超级田……这里有很多农场,身份绝不平凡。
今年5月,峪口镇打造的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樱桃产业智能化设施集群——优山美地樱桃产业园,喜迎丰收,北京市民一年四季有樱桃吃成为现实。进入丰产期后,每年樱桃产量可达56万斤以上,经济收入2500万元。
占地超800亩的平谷高效智能温室集群预计明年投产,这是华北最大的高效设施温室,总投资约13亿元,年产番茄超8000万吨。
乡村搭台,技术拉动,农业中关村与周边村庄,互相带动的“两村模式”,让更多企业完成了从知晓峪口到投身峪口的转变。
仅在2023年,峪口镇就新引进企业783家,其中17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外资企业,汇聚200余家涉农企业,农业总产值11.8亿元。
“博士农场”与“科技小院”
2024年9月,峪口镇东凡各庄村“博士农场”,连片的农田里,大豆秧苗绿意盎然,技术人员穿梭在大豆田里,正进行最后一次种子提纯作业。
种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两年前,平谷区全面启动“博士农场”项目,吴桂琴不再是峪口镇唯一的博士。到了2024年,走在镇里村里,博士甚至到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步。
“博士农场”由政府搭台,吸引农业高科技人才入驻创业,是农业中关村实施“金三角”模式的又一创新。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周美亮是第一批来到博士农场的博士,他播种了220多份的荞麦“实验种子”,都是为平谷量身挑选。9月至10月,荞麦花总会如约绽放,可食可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朱作峰的旱稻试验田,紧邻着周美亮的荞麦田。10月荞麦花开的时候,旱稻也正好迎来收获期。朱作峰的到来,让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在峪口“重生”。
证券时报网讯,截至8月26日,已有886家沪市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86万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6790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509家业绩报喜,占比约六成,105家公司业绩增速超100%,164家公司业绩增速超50%。从行业来看,有色金属、交通运输、汽车轮胎、电力、集成电路等多个支柱性产业表现较好。
概念板块近乎全红,固态电池、纳电池、折叠屏、钴金属、锂矿、种业、石墨烯等板块涨幅居前,知识付费、数字货币等板块跌幅居前。
在镇上,博士“含量高”的村子不止一个两个,甚至院士团队也进驻了峪口。截至目前,峪口镇创建“博士农场”15个,覆盖了镇内大部分村庄。
除了“博士农场”,峪口还有大名鼎鼎的“科技小院”,而且全国科技小院的总部就设在峪口。
科技小院是一种模式,农学师生们以农民为中心,和当地农技人员配合,把当地需要的知识技术传授给高素质农民,最终培养出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驻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农大师生来到峪口的科技小院,送技术,练本领,搞科研,做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看着一拨拨学生过来,峪口的干部们特高兴,这高兴里其实也有点“小私心”——师生们对峪口越来越有感情,以后有好技术总想着这里,有好资源不会忘了这里,甚至有学生干脆毕业就来到了峪口,这个地方实在太适合“学以致用”了。
除了院士、博士、教授、学生、各村的好把式,峪口庞大的人才矩阵里,必须还有“第一书记”。今年1月,一共有12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峪口,抓班子带队伍、蹚路子育产业。为了让驻村第一书记铆足干劲儿,镇里为此专门策划了一场第一书记“赛马会”,给第一书记们搭建交流平台,给村里发展出金点子。
咖啡“野路子” 乡村振兴“正路子”
北京的农业大区平谷,不仅有好吃的大桃,也有好咖啡。平谷农业强镇峪口,博士们想喝好咖啡,也有好去处。咖啡馆名字挺逗,叫“野路子”,咖啡可一点不野,很正宗,很对路子。
记者到访时,咖啡馆里人不少,有人边喝咖啡边逗猫,店里走的是怀旧风。在咖啡馆上班的都是峪口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每天做着喜欢的事情,店里装修怀旧,年轻人在这里却看到了未来。
咖啡馆不是标配,也不是镇上硬拗的时尚,各种各样的城市文化与乡村特色,在峪口镇的村落里自然生长。峪口值得推荐的,远不止产学研资源,既有好风景又有新经济的开放式花园小镇,在峪口比比皆是。
东凡各庄村,道路两侧繁花似锦,农户门前花木掩映;西营村,开窗揽绿,启帘见花,举步摘果。走进峪口镇蔡坨村,一栋栋改造后的新房子其实都内有乾坤。“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蔡坨村是首批试点,382栋隔离房,平时美观实用,真有急事,立刻变身应急保障用房。
美丽乡村,标配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2023年9月,“国粹文化”走进农业中关村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峪口镇拉开帷幕。赵保乐、张四刚等曲艺界名家带着京剧、评剧、昆曲、京胡、书法、黄梅戏、河北梆子等精彩节目,走进了峪口,来到村民身边。
村庄有特色,产业有特色,镇里的各项支持与服务有特色,让镇外的人才与企业,来了就“不想走”,不仅喜欢在这里创业,更喜欢在这里生活。峪口镇党委书记任海军介绍,这就是为何峪口镇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强调顶层设计和统筹。具体路径就是,以农业中关村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从科技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入手和破局,围绕“园区+基地+社区”布局,实施空间统筹、产业统筹、体制统筹。根据全镇发展布局,将相应的企业资源、重大项目引入到村庄,让每个片区、村庄之间,既有统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彼此之间的产业又存在差异化,规避同质化,目标则是实现“一区域一规划”“一村庄一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回到文初的那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题。放在现代农业里,是一个关于种子起源与种业振兴的思考题。放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则是一个关于谋划发展布局、科技赋能乡村的必答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是一个鲜活的治理系统,是生动的发展格局。让一枚鸡蛋出国,让一个产业兴旺,让一个镇子兴盛,一切的努力,正如任海军所说,“最终还是要让每一个村庄、每一位百姓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中国农业产业强镇带来的福利。”
平谷区峪口镇党委书记任海军:
打造农科创强镇践行“峪口两村模式”
:“一枚鸡蛋的非洲之旅”,是种业振兴中峪口贡献的写照,在走访中,经常听到的“两村模式”究竟是什么?
任海军:建设具有全国引领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打造中国农科第一镇,是当前峪口镇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峪口镇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探索出峪口镇乡村振兴“两村”发展模式,即希望以农业中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20个行政村发展。交出农业中关村建设百分答卷,也让峪口镇的每一个乡村振兴起来,让峪口的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筑巢引凤,在政策方面峪口镇做了哪些工作?
任海军:更多的企业愿意走进峪口镇,但是如何留住这些优质资源?政策、土地、“未来”和服务都至关重要。2022年,峪口成为全市首个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获得正式批复的乡镇。这两年,峪口镇进行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经营。2023年,全镇20个村共同发力,打破要素制约,累计收储土地总量达10000余亩,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布局,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为农业中关村项目落地留出战略纵深。盘活闲置厂房资产6.2万余平方米,为招商引资和打造应用场景做足储备。峪口镇还围绕“一园区+多基地+两类社区”的发展格局,尝试探索峪口镇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除了创新平台,让人才“生活在峪口”还有哪些理由?
任海军:生态一直是平谷区峪口镇发展的底色。这两年,我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的花园乡村。峪口镇也在不断提升留住人才的服务,为16家服务农业中关村发展的企业、120余名科研人员提供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开通“人才班车”切实解决在平谷工作人才的上下班通勤出行问题。未来,我们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落实北京“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交出“中国农科第一镇”的百分答卷。
记者 曹晶瑞股票炒股网站大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