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金股配资网,在上海闵行区马桥乡吴会村元仁济道院废址后园墓地,出土了一张保存相对完好的度牒。
这张度牒由整张皮纸木刻印刷而成,长 1.14 米、宽 1.17 米,上面印着精美的缠枝莲边框,纸张虽历经岁月洗礼,已微微泛黄,但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研究明代社会制度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翻开这张度牒,上面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张永馨的求道之路。牒文右部先印着“礼部为度牒事检会到/大明律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私度者与同罪并还/俗除钦遵外今填钦字八百四十五号度牒给付道士张永馨/收执凭照须至出给者”。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明代对宗教人员管理的严格法律约束。《大明律》的这一规定,明确了私自簪剃出家的严重后果,不仅出家者本人要受到杖责八十的刑罚,家长、寺观住持和受业师也都要一同承担罪责,最后还要被强制还俗。这一严厉的法律条款,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将私自出家的行为牢牢阻挡在外,确保了宗教人员身份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展开剩余67%再看牒文中墨书的部分:“壹名张永馨年二十七岁系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十六保逊字纡民籍张佩次弟弘治五年四月/内凭兄舍送本保仁济道院出家投礼道士顾瑾为师授正一教见在本院入籍” 。从这里我们得知,张永馨出生于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在弘治五年四月,由兄长舍送,进入本保仁济道院,拜道士顾瑾为师,学习正一教并在道院入籍。然而,从他出家到获得度牒,中间却经历了漫长的 15 年。
在明代,这 15 年可不是轻松的时光。想要获得度牒,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考试内容涵盖了道教的经典教义、斋醮仪式、符咒法术等多个方面。以道教经典为例,像《道德经》《庄子》《抱朴子》等都是必考内容。道士们不仅要熟读这些经典,还要对其中的义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阐释。斋醮仪式也十分讲究,从仪式的流程、法器的使用到咒语的念诵,都有严格的规范,稍有差错便可能被判定不合格。
除了考试,度牒的发放还受到名额的限制。明代政府会根据各地道观的规模、道士的数量以及实际的宗教需求,来分配度牒名额。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在道教知识和修行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可能因为名额有限而无法及时获得度牒。比如在一些道教发展较为兴盛的地区,申请度牒的人数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人不得不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获得度牒。
度牒的颁发流程同样严谨复杂。在张永馨的度牒上,我们可以看到左半部印刷着 “正德贰年柒月日/礼部尚书李/左侍郎张/右侍郎白/祠祭清吏司署郎中宋/署员外郎王/主事金逵/彭夔/都吏王环/令史王廷玉” 。一张度牒的颁发,竟然需要礼部尚书、侍郎以及祠祭清吏司的众多官员共同署押。这充分体现了明代对度牒颁发的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层层审核,确保度牒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明代之所以对宗教管理制度如此严格,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在古代,出家为僧道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大量人口为了逃避这些负担而私自出家,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从宗教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严格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宗教人员的素质,保证宗教教义的正确传承和发展。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核,筛选出真正有信仰、有学识的宗教人士,能够维护宗教的纯洁性和权威性。
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