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甲,是一种随时可戴可卸的美甲。这一精致小巧的时尚单品,近年来成为社交媒体和购物平台的爆款。记者在东海水晶城3号馆一家穿戴甲店铺看到,价格从大几千到一万多不等买股票可以杠杆吗,以《只此青绿》舞绘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元素的穿戴甲售价在一副15999元,还有取材《清明上河图》的穿戴甲价格飙至28999元,时下热门的《黑神话·悟空》也以手绘穿戴甲的方式紧跟国潮。其融入非遗掐丝、水彩水墨字画、浮雕、皮影等元素,在小小一片穿戴甲上做足文章。老板告诉记者,高端产品也有不少人订,往往一个订单要做7到10天。
古法黄金手镯源自中国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铸造金器工艺,这是宫廷专门为皇家所采用的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之间,一方面有一串政治军事同盟条约,另一方面又有剧烈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危机。
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发动战争的共同性在于扩大侵略,瓜分世界。为此,它们先后签订条约有:1936年10月25日德、意签订被墨索里尼称之为“罗马-柏林轴心”的正式协定。协定的中心内容是德国承认意大利并吞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德、意两国在多瑙河、巴尔干半岛划分势力范围。同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防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1941年11月25日签订延长这个协定的协定书。1936年12月日、意签订协定,彼此承认对中国东北和阿比西尼亚的占领。1939年5月22日,德、意签订所谓“钢铁同盟”的军事条约。
1936年10月25日德意签署协定
1940年9月27日,德、意和日本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相互承认对“欧洲新秩序”和“东亚新秩序”的领导权,并在实际上规定了三国共同对付美国的条款。1941年12月11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补充条款,规定瓜分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共同建设“世界新秩序”。1942年1月18日,三国又在柏林签订军事协定,保证在迅速消灭敌方军事力量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把南北极以外的整个地球划分为三国作战地区。
从这些同盟条约可以看出,它们从建立各自势力范围到征服世界的野心极为露骨。它们把这种关系叫为“轴心”、“钢铁”,似乎无懈可击。其实则不然,它们在所谓共同的战略目标掩盖下,都坚持并谋划各自特殊的利益。
1940年10月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和空军参谋长Hans Jeschonnek在法国讨论对英国的空袭
首先就是三国并没有联合战略的军事同盟。在德、日、意签订的全部同盟条约中,没有一条明确规定关于联合作战和交换情报的原则。以其中最重要的三国军事同盟条约为例。在签订这个条约之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对第三条即对美国条款,两次提出修改意见,企图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套住日本,使它为德国的世界战略而战。但是,日本外相松岗洋右和日本海军部都先后拒绝承担明确的军事义务。这样,虽然三国成立了三个委员会-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但在制定联合战略和交换情报方面实际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例如1942年春德、意军队进攻埃及时,期待日本航母舰队袭击英国在锡兰(斯里兰卡)的海空军基地以后能巡航印度洋,呼应它们在中东作战。但是,日本没有照办。因为日本认为那个时候不可能得到“必要的德、意合作”。到了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营第431号指令《紧急作战总方针》内才规定:“对德国潜水艇在印度洋的反船舶战,给以帮助”。众所周知,1943年5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已经进入崩溃阶段,其潜艇早就绝迹印度洋。此时此地日本的“帮助”,对于希特勒和邓尼茨来说,能不啼笑皆非吗?而德、意两国之间,也从来没有成立过联合作战参谋部。
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燃烧的美军战列舰BB-48 西弗吉尼亚号和 BB-43 田纳西号
再者,三国作战目的存在尖锐矛盾。德国追求的是从欧洲到世界的霸权,意大利追求的是地中海霸权,日本追求的则是远东和西太平洋霸权。这三个国家分别立足于本国的战略利益,采取类似我国二千多年前秦国的战略外交-“远交近攻”,利用缔约国的另一方,牵制主要敌对性国家的军事力量,来增强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的有利条件;至于缔约国另一方的战略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则完全取决于对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是否有利。在这一点上,德国和日本的矛盾尤其严重,突出表现在对苏战略和对美战略。
在对苏战略方面,希特勒不让日本知道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闪击苏联后,日本外相松岗洋右和枢密院总裁原嘉道主张履行三国同盟义务,立即进攻苏联西伯利亚,但是日本当时内阁首相近卫文䜆和陆海军主要人物几乎一致反对这个主张。近卫认为,德国进攻苏联,违反三国军事同盟条约,是第二次背叛(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认为它违反“反共协定”,是第一次背叛)。日本还认为,“独立自主”和“统帅问题不能商量”,即日军只能由日本指挥,为日本作战,不能交给德国指挥,为德国作战。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进攻的德军坦克,前景Pz.Kpfw. IV坦克,背景2辆Pz.Kpfw II
日本陆海军部1941年6月24日提出,经7月2日御前会议通过的《适应局势演变之帝国国策纲要》中,主要一点是“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不辞对英美一战”。日本陆军部8月9日的《帝国陆军作战纲要》内也有一条规定:“不管德苏战争进展如何,也要放弃在1941年都内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而专心集中注意南进的方针”,并将一部分关东军调往中国华南、台湾和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尽管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多次对日本施加压力和骗术,要它参加对苏战争,但日本毫无反应。日本为了向南太平洋进兵,努力争取苏联进一步保持中立,它不但没有进攻苏联,反而建议德国和苏联接触,甚至建议德国和苏联停战议和。
在对美国战略方面。1940年9月9日,德国特使斯塔玛就德、意、日三国订立军事同盟一事,到东京和日本外相松岗洋右会谈。德国要求日本采取一切措施来牵制美国,防止美国参战。希特勒的战略企图是在击败苏联之前,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而日本的既定战略方针恰恰是“不辞对英美一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舰队偷袭珍珠港,使得希特勒大感意外。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现场,这是日本外相松岗洋右在条约上签字
由于上述德、日之间的矛盾,对德国产生了两个后果:
其一,使得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并且可以将远东部队及时、大批调往西部前线,增援对德作战。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后,苏联开始将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方面军部队调往西部前线,至12月4日共抽调18个师。另外根据日本参谋本部估计,苏军西伯利亚部队调往西部前线,1942年有10个步兵师和太平洋舰队1个海军步兵旅,1943年上半年有1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苏军这些有冬季作战装备和作战能力的生力军,先后增援到莫斯科前线和斯大林格勒前线,对于击败和歼灭德军重兵集团,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使得美国决心将军队开往欧洲直接对德作战。罗斯福总统1943年11月29日在德黑兰会议上说:“要不是日本袭击珍珠港,本来就不会把美军派到欧洲去”。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第62章引用德国人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日本袭击珍珠港,无异大象头上中了一颗子弹。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事情很明显,日本的太平洋战略和德国的世界战略存在尖锐矛盾,使得德国更深地陷入它自己最害怕的两线作战的绝境。
1941年12月莫斯科反攻,苏军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师一部在森林中,伴随T-40轻型坦克
最后就是意大利不得不“为德国而战”。对于意大利原先的作战目的,墨索里尼1940年6月10日讲过这样一段话:意大利将进行“平行的战争”-“不同德国在一起,不为德国而战,而是站在德国方面,为意大利而战”。意大利是想通过战争建立“大罗马帝国”,其中包括并吞英国在东非和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扩大在巴尔干的军事占领,控制苏伊士和直布罗陀,变地中海为意大利湖。然而,墨索里尼力不从心。1940年7月和9月,意大利军队在东非和北非的军事行动均被英军击败。于是,意大利只好向德国求援。
希特勒为了防止意大利退出战争,1941年春决定派隆美尔率领1个坦克师和1个轻装师到北非增援意大利。在此期间,意大利认为应该首先巩固它在地中海的基地和在北非殖民地的安全。不过,希特勒1942年春却力图进攻苏伊士,瓦解英帝国,再前出到中东,以期和进攻苏联高加索的德军相呼应。
1941年1月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军队遗弃的火炮。在英军1940年12月9日发起的反攻中,意大利军队在昔兰尼加被俘13万人,损失400辆坦克和1200门火炮
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德军向前攻,意军跟着走。意大利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的战略目的,并和德国在一起,为德国而战。墨索里尼只好哀叹意大利“终将沦为德国的附庸国”。他曾幻想从对苏停战议和中探索自己的生路,多次向希特勒建议对苏停战议和,但均被拒绝。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心情下,当德国把应归意大利的那部分罗马尼亚石油运走时,他就骂德国是“拦路抢劫的强盗”。这些都集中说明意大利和德国在作战目的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深,不可避免地产生德意两国同盟关系的危机。
对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苏联和美国在战争初期都加以充分利用。德军发动侵苏战争后,苏联一方面及时将部分西伯利亚部队分批调往西部前线,另一方面又把西伯利亚地区变成组建新军、对德进行持久作战的一个巨大基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立刻在政治上动员全国人民,正式参加对德意日三国的战争,并制定和成功实施了集中力量、协同苏军、先击败德国再击败日本的世界战略。
1945年6月5日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和塔西尼在柏林买股票可以杠杆吗
苏联意大利希特勒日本德国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